陕西日报|陕西环保集团:垃圾回炉再造变废为宝
(5月3日 陕西日报 第12版)
除了填埋、焚烧,生活垃圾还有其他处理方式吗?高陵区鹿苑街道办事处上院村给出的答案是:回炉再造,让其变有机肥料、变建筑材料。“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句话,在这里有了最充分的体现。
工作人员将装有各类菜叶瓜果等餐厨垃圾的绿色垃圾桶推至生物堆肥处理设备前,打开电子面板,按下提升架料按键,固定好的垃圾桶就会随着轨道自动升起,到达设备顶端时倒入垃圾。与设备内部的原有菌群一起,这些垃圾开始了一轮分解发酵的“旅程”。24小时后,垃圾发酵为有机肥料,经过烘干从设备的另一端排出。
上院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站内,保洁员胡力娜正在进行可腐烂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4月9日,记者在高陵区鹿苑街道办事处上院村采访时,保洁员胡力娜正在进行可腐烂垃圾的无害化处理。“这台日处理2吨生物堆肥的设备主要处理像菜叶、剩饭类的生活垃圾,对于不可腐烂的生活垃圾,比如衣物等,我们会送进旁边这台低温磁化处理设备,不用电、气、油等高耗能源,只利用辅助燃烧,垃圾经过低温焚烧就能变为可用的陶瓷灰。”尽管操作设备的经验只有1个多月,但胡力娜已相当熟练。
在上院村,不仅负责垃圾终端处理的保洁员对垃圾分类以及无害化处理非常熟悉,农户、负责垃圾倾倒以及道路清扫的保洁员,对垃圾分类以及无害化处理也都熟稔于心。
“垃圾减量化处理、无害化处理不只是某一个环节的事,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要做到终端的减量化、无害化,需要我们做好前端的垃圾分类。”负责上院村垃圾处理项目的陕西环保集团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生态公司)投资运营部副部长解寀妍说,公司给每户农户都配有盛放可腐烂和不可腐烂垃圾的双色垃圾桶,农户在家先进行初步分类,保洁员在每日的清运中又会对垃圾再细分:不可回收的有毒有害类垃圾,运送指定地点集中处理;可回收的送至合作的回收公司;可腐烂和不可腐烂的垃圾最终运送至村子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站,实现就地就近终端无害化处理。
不同于城市垃圾有固定的填埋场或垃圾焚烧厂,当前农村垃圾处理普遍面临着终端处置随意倾倒,无人管理,或建有垃圾填埋场却无人看管、无钱运营等尴尬现状。
为避免垃圾围村,生态公司去年起就着手采取“3P”模式与当地政府一起,先后在镇安、高陵、富县等地村庄探索乡村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目前,已建成25个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处理点,覆盖30多个村。
以上院村为例,全村有2300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约1725公斤,实行分类后,可回收120公斤,用于堆肥690公斤,低温磁化处理612公斤,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比例达到82%。“通过教育、激励等方式引导群众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而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又让我们的环境更怡人,还避免了垃圾占地、污染地下水等诸多问题,最终受益的还是村民。”上院村负责环卫工作的村民何银安直言。
“经过我们的处理,基本上70%的生活垃圾可以实现就地减量化、无害化,而且转化后形成的肥料和陶瓷灰还可以产生经济价值。”解寀妍解释,由于当前尚属试点阶段,产生的有机肥料以及陶瓷灰数量较少,还无法发挥商业价值,但与他们合作的杭州公司已经实现了两种转化物的商业利用,1吨有机肥卖到350元。下一步,随着试点范围的不断扩大,垃圾数量逐步增多,生态公司也计划开拓两种转化物的商业市场。
陕西日报记者在项目现场实地采访(刘飞摄)
更远的未来,生态公司还谋划着在改善乡村环境的同时,将环保产业打造为乡村产业发展的一部分——招录更多当地农民担任保洁员,为百姓提供就业岗位;改善乡村环境的同时,让良好的环境吸引更多游客,助力农业观光旅游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环保力量。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提出专门的行动方案,正是因为农村的垃圾处理已非小事。不同于城市,尽管当前农村已经有了“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但不少地方的“县处理”只是简单的一埋了之,有着江村沟垃圾填埋场污染环境的前车之鉴,早早为这些垃圾寻个好去处是利当下、惠长远的好事。而这,需要各级政府在实际操作中实事求是。
高陵区从实际出发,推动垃圾就地就近减量化、无害化处理无疑是个好办法:发挥农村熟人社会的特点,通过激励、教育引导群众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利用高科技的环保设备对分类后的垃圾实现科学处理。这个过程,让村容村貌得以改善、让垃圾转化物实现商业价值、让乡村振兴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加速推进……变农村发展的“痛点、难点”为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家园的“利好点、着力点”,高陵区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方法和经验。
我们期盼更多县(区)参与进来,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整合各类资源,强化各项举措,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短板,相信不久的将来,广阔乡村必将成为一个百姓宜居、产业兴旺、留得住乡愁的好去处。(本报记者 乔佳妮)
COPYRIGHT © 2015 开云手机登录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技术支持:陕西环保智信科技有限公司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347号 陕ICP备15009596号-1